爱你,是我最深处的原色(关注孩子心灵健康) 父母知道

发表日期:2019-05-30 16:47:35 作者来源:田老师 浏览:98

让孩子明白,不管他们做的事情符不符合家长的期待,他们都不用担心父母会抛弃他。

你什么都不需要做,就值得这些东西,值得更多东西。

每周四
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

“你再这样,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。”

这大概是我见过世间最恶毒的话了。


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类孩子:

他们很懂事,懂事到你心疼的地步,他们不需要你说什么后果,便在心中自己给自己戴上了一副名为懂事的枷锁,小小年纪,快乐与不快乐却不敢浮现于脸上;

或许很多家长还在拼比着谁家的孩子懂事,谁家的孩子特别有礼貌。可是,请在比拼之前,确保你的孩子有关懂事的理解没有被过度的理解。


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类孩子:

他们很懂事,懂事到你心疼的地步,他们不需要你说什么后果,便在心中自己给自己戴上了一副名为懂事的枷锁,小小年纪,快乐与不快乐却不敢浮现于脸上;

或许很多家长还在拼比着谁家的孩子懂事,谁家的孩子特别有礼貌。可是,请在比拼之前,确保你的孩子有关懂事的理解没有被过度的理解。


这便是我们应当给孩子知道的底线,我们会批评他们,鼓励他们,但这并不意味着,为了讨好我们的感觉,他们需要牺牲一切自己的感觉来迎合我们,不能让他们误以为牺牲一切自己能提供的,才会换来爸爸妈妈不抛弃自己。


换位思考有助于我们体验孩子的处境

这两天网络上流传着关于青蛙旅行的一张照片,让“家长们备受心疼与担忧”;

一张经ps出来的青蛙出车祸的照片,我们对自己仅仅花了几天时间“照顾”的青蛙,一听说有危险都会坐立不安。体验了一把父母的拳拳之心。

相同的,孩子的世界中也是这样,他们对父母的话奉为真理,一旦父母说出文章开头那样的句子,孩子的内心,可比你听见青蛙出车祸难受的多。



他的懂事让我心疼

以前我在北京某个打工子弟中心做义工,当时看到的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在外面打工挣钱,家里大一点的孩子要照顾弟弟妹妹。

有一个6岁小男孩和我比较亲近,他请我去他家做客,我就看着这个小朋友一进门,先把在床上哭闹的妹妹哄好,把自己的小书包放下,然后特别自然地走到灶台前面,打算做午饭给妹妹吃。

当时我是心情挺复杂的,因为我看着他要踩着小板凳才能够到灶台,拿东西的时候还有点站不稳。我赶紧说我来帮你吧,他特别不好意思的说:“爸爸妈妈说了,你们是文化人不应该做这些。”

我当时只有十几岁,又算什么文化人呢?我只是真的很难过他这小就这么懂事,懂事的让人特别心疼。

后来下午的时候,我就一直在他们家陪他聊天,画画,大概四点的时候,她妹妹可能是饿了,一直在哭。

他就站起来从床头拿出了一个小塑料桶,拧开盖子之后特别小心的从里面,用两个手指夹出了一片海苔,就一片。

他跟我说:“这是爸爸给我和妹妹买的零食,可好吃了,买一把能吃两三个月,不过快要吃完了呢。”

我从他眼睛里看到了对手里那片海苔的渴望,但他还是把海苔喂给了妹妹,舔了舔自己的手指,把塑料盖子拧紧放了回去。


后来我也有和他的父母接触,其实大家也都有苦衷,这期间给我最大的感觉是,这个小朋友从他父母那里得来的,全都是“有条件的爱”,不止是他,大多数董事的孩子,都是指得到过“有条件的爱”。

就好像是他要特别特别特别努力的学习,替父母照顾妹妹,父母才会夸他。就算他也想吃海苔,也想出去玩,也想要新的书包和玩具,他也不敢提,因为他想做个懂事的孩子,因为他觉得只有自己懂事,父母才会爱他。

如果他做的不合父母的心意,父母还会骂他:“你再这样,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。”

为了得学着到父母的爱,避免被抛弃,她变得很懂事,而“懂事”就意味着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,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,转而去努力实现父母对他的期望。

渐渐地,他就学会了通过迎合别人来获得爱,同时也形成了错误信念:我是不可爱的,我不值得被人无条件的关爱。

给我印象最深的是,有一次我去中心的时候,给他带了一块巧克力,正好他过来,我就说“小子过来,尝尝这个。”

他没敢直接过去,而是跟我说:“老师,那下午我帮你搬作业吧。”我当时愣了一下,就说行啊。但后来想想,可能正是因为他不觉得自己值得别人无条件的对他好,所以他才一定要付出些什么。

中心的所有人都很喜欢他,觉得他是中心里最懂事的孩子,但他快乐吗?我不敢说。

两个月之后,我要走的那天,我给他买了一个新书包,里面装满了零食,一半是海苔,当我递给他的时候,他怯生生的问我:“老师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吗?”

我说你什么都不需要做,就值得这些东西,值得更多东西。
(这是我妈教我的,让我一定要找机会告诉他。)